用户登陆搜 索 |
查看图书
图书目录:序一 陈向明
序二 马丽庄 自序 第一篇研究背景 第一章导论 中国内地儿童性侵犯现象并非少见,受害者创伤深重却求助无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本土化的 专业知识基础,为防治儿童性侵犯提供最有效的专业服务。 第二章文献回顾 儿童性侵犯是普遍存在、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会给受害者带来深重的精神创伤。而“家庭支持” 显著影响受害者的创伤康复。西方研究多以个人心理病理及父权意识的专家视角,采用直线因果的逻 辑,试图从个人及家庭内部寻找个人创伤经验及家庭支持的心理根源,限制了探索创伤康复的多种可能性, 也未能代表中国家庭经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贞操”也可能会影响中国家庭经验。 第三章初步概念框架 本研究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建构“系统一一个人 文化(性别)一抗逆力”多重视角的概念框架, 以期超越以往研究限制,在更广阔的社会历史 文化背景下,探索中国儿童性侵犯的家庭经验。 第四章研究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与西方主流学术传统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 并不是“智者”的头脑对于六家生活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研究者与六家在互为主体的互动中不 断建构出来的扩展性理解。而扩展性理解的产生和演化又反过来改善研究关系,进一步产生新的理解。 第二篇家庭故事 第五章敬家:“这孩子不管不行了!” 敬家孙女第一个说出“黑色秘密”,结束了六名女孩长达两年之久的性侵犯经历,然而却持续遭受 爷爷打骂、同伴孤立。不支持的家外系统破坏了家人相互支持的关系格局,爷孙冲突日渐升级。 第六章沈家:“生活又有一股劲儿。” 沈妈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千叮咛万嘱咐,还是没能保护女儿守住贞洁!沈家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 女儿噩梦不断。然而,13个月后,沈家女儿的创伤康复程度却是六个女孩中最好的一个。 第七章李家:“眼前没有一点亮儿。” 女儿遭受性侵犯使这个再婚家庭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家人之间难以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格局, 进一步强化了家庭成员的创伤 经验。 第八章周家:“谁也不知道她心里怎么想的。” 曾经辉煌的周家同时经受夫妻婚变和女儿遭受性侵犯的双重打击,亲子关系更加疏离。姐姐继续代替父母, 给予妹妹身体照顾和精神控制。妹妹继续寡言、乖巧、“学习好”。原有家庭关系格局维持不变,妹妹的创伤经验被忽视。 第九章吴家:“孩子没留后遗症。” 按照现代主义的家庭理论,吴家绝对是一个“功能失调”的“问题家庭”。然而,披露后13个月, 遭受性侵犯的女儿却“没留后遗症”。 第十章张家:“别提。慢慢就会淡忘了。” 张妈愿意参与本研究,却始终婉拒我向家人提起“不光彩的事儿”。父母把主要精力用于消除贞洁 耻感的影响,却否认、忽视受害女儿的创伤经验。 第十一章六家整体画卷 通过对六家经验的横向比较发现:性侵犯不仅制造了受害女孩及其家人的创伤经验,而且也影响了家庭整体的 关系格局。不友善的乡村舆论与不支持的制度系统进一步削弱了家庭支持,强化了受害女孩及其家人的创伤经验。 创伤家庭需要多样化专业服务,以提升家庭支持功能,改写创伤经验。 第三篇研究者的理解 第十二章讨论 在中国乡村文化背景下,儿童性侵犯的创伤经验并非个人及家庭的胎记或指纹,而是持续改变的动态关系过程。家庭 支持并非存在于真空中的母亲个人能力和主观意愿,而是家庭整体在特定的生活处境中,为消除创伤影响所形成的特定家庭 关系格局。制度系统及社会文化既可以成为培育个人及家庭抗逆力的资源,又可能成为限制。只有采用背景化的针对 心理——社会——文化(性别)的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手法,将个人、家庭、制度和文化的限制转化为有助于创伤康复的 资源,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受害儿童及其家庭康复创伤。 结语 孩子独自面对成人性侵犯,是社会的责任。而“黑色秘密”公开之后,受害儿童及其家庭仍要无助地面对创伤经验, 则是社会的悲哀。只要我们努力在入我之间架设扩展性理解的桥梁,我们所采取的社会行动就必将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超越文 化限制,营造安全、关怀的社会环境,促使受害儿童及家庭发挥抗逆力,进而改写人类的创伤经验! 后记 我作为研究者,不仅有责任在研究过程中保护参与研究的受害女孩及其家庭免遭伤害,更有责任在不远的 将来协助他们迈向创伤康复的历程。在国内,有一群肩负同样使命的同伴与我携手同行!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本人为寻找样本撰写的新闻稿件 附录二给家庭的邀请信 附录三知情同意书 附录四家庭经验访谈提纲 附录五家庭观察提纲 附录六研究过程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