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陆搜 索 |
查看图书
图书目录: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 ——弥补中国法制史研究的罅漏 第二节 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及取向 ——以权力关系为论述核心 第三节研究文献回顾 ——“政治正确”与冷僻下的不完整 第四节章节架构 ——以重要转折年代为切割点 第二章 权力关系竞逐舞台的透析 第一节权力关系各方的心态 一、帝国眼中的“海上化外人” 二、苏沪华民眼中的洋人 三、“上海大班”眼中的“上海华民” 第二节寡头政体的生成 一、“上海滩”与“上海城”的迷思 二、架构于新空间结构的治安思维 三、寡头政体的权力依据——《土地章程》 第三节寡头政体立法、行政与司法 体制剖析 一、实质以工部局为重心的立法体制 二、以工部局董事会为核心的行政体制 三、乱中有序的司法体制 结语:紊乱中的权力关系竞逐 第三章从混沌到妥协 ——会审公廨前的权力关系 (1845—1868) 第一节“帝国鞭断”后的混沌 (1845~1864) 一、帝国之鞭的暂时断绝 二、帝国、寡头政体的权力消长 第二节帝国之鞭的缓步续接 ——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 (1864—1868) 一、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成立背景及经过 二、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的组织暨权限 三、帝国与寡头的扦格 第三节权力关系变迁案例评析 一、轿夫争夺地盘案 二、戴中其(音译)疑服苦役致死案 三、华籍差役违法勒索案 ——以陈炳、张模案为例 结语:规训权力关系的开展 ’ 第四章权力不对等下的纠葛 ——辛亥革命前的会审公廨 (1869~1911) 第一节订立《会审章程》的社会动因 一、空间结构去疆界化的影响 二、立法背景 ——新兴现代都市下的主动与严密 三、1869年《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 四、《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的补充及修正 五、华洋政体于章程外的真实态度 第二节会审公廨的组织、权限及程序 一、人事组织 二、管辖及处罚权限 三、侦查起诉权力与程序的变化 四、审判程序 五、人犯移送暨羁押程序 六、律师制度的落实 七、适用法条 八、超越传统的法庭权力空间布置 第三节会审公廨的行政角色 一、代表华方与外国政府沟通的行政角色 二、会审公廨与工部局互动的行政角色 三、会审公廨与民众互动的行政角色 四、会审公廨行政角色评析 第四节会审公廨的立法角色 一、会审公廨自决的立法 二、会审公廨奉命于上级的立法 三、会审公廨应寡头政体要求的立法 四、趋于多元的立法权力主体 第五节权力关系变迁案例评析 一、顺发洋行买办倒账案 二、手推车(小车,wheel barrow)加捐案 三、巡捕房探员曹锡荣杀人案 四、德籍巡捕马德森越界伤人案 五、苏报案 六、黎王(黄)氏案 结语:趋于细致的权力关系 第五章 权力关系的彻底置换 ——手亥革命后的会审公廨 (1911—1926) 第一节划时代的巨变 一、混沌局面下寡头政体的企图 二、寡头政体对会审公廨的全面掌控 三、寡头政体掌控会审公廨的心态分析 四、空间结构的再次变化 第二节会审公廨组织及诉讼制度的变革 一、司法行政组织的全面翻修 二、外籍人士的审判官角色 三、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 四、刑事诉讼程序的变革 第三节权力关系的巨变 ——帝国鞭断 一、会审公廨立法及行政权的逐步消逝 二、会审公廨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 三、各方对寡头政体的制衡 第四节权力关系变迁案例评析 一、关于引渡、驱逐出境的相关案件 二、孔索诉希伯兹案(Kumsoo V.Shibbeth) 三、丁槐私藏国玺案 四、反对廿一条款抗争案 五、德侨审判权案 六、熊希龄(1870—1937)被拘提案 七、上海总商会函促抗争钻石案 结语:寡头之链的极致发展 第六章帝国之鞭、寡头之链的特色与启示 第一节帝国之鞭通过会审公廨呈现的 特色 一、权力的集中与合一 二、强调“人治”而非“法治” 三、基于纪律体系的法制思维 四、标志租界住民的“缺乏权力” 第二节 寡头之链通过会审公廨征表的 特色 一、开明、能干与效率的真实面 二、以治安为最高指导原则 三、从缺乏权力到自我规训的摆荡 四、权力的重分配与细致化 第三节租界权力关系的新形貌 一、身份上的差等依然持续 二、混乱不清的法律适用情况 三、变质的竞技型诉讼 四、契约自由原则的真实面 五、屈从于租界利益的宿命 第四节会审公廨经验的启示 一、权力分配应该落实而非形式 二、社会发展目标应多元并重 三、公平必须普遍且全面 四、“依法”或“以法”的更高层 第七章结论 ——社会控制的“从传统到现代” 一、透视租界的新史观 二、帝国之鞭与寡头之链的竞逐 三、鞭与链权力关系的特色与融合结果 四、会审公廨的经验与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