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陆搜 索 |
查看图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 治学应具备的基本概念 一、立志 乐道 好学 游艺 成技 二、审己 才情 性向 好恶 三、明势 学以为利禄 学以求用 学以求真 治学境界 四、虚静 五、有恒与耐苦 第二节 治学当明学术范围 一、由人类的官能活动分 感性知识 理性知识 自性知识 实践知识 二、由学术的性质分 哲学 科学 文学 三、由学术研究的对象分 人统 事统 学统 四、国学的范围 考据之学 义理之学 经世之学 词章之学 国学的研究法 第三节治学之二要与三事 一、二要 功夫 智悟 二、三事 学 问 思 第四节治学之十要目及其程序 一、治学十要目 发现新理论,建立新体系 发现 新方法,树立新范型 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解决 整理旧资料,构成新系统 编辑旧资料,便利 研究者 利用旧资料,撰作工具书 发现新资 料,提出新研究 解决新问题,研究旧资料 精 选论评,校勘注译 根据纯推理,得出新成果 二、治学之程序 学习 明理 怀疑 搜证 思辨 创获 表达 第二章读书与治学 第一节 中国典籍之亡佚概况及其影响 一、我国典籍沦亡的原因及概况 政治上的摧残 遭兵匪而丧失 人为的过失 藏书家之姗丧 外 人的攘取 二、古籍沦丧后的影响 亡 残 伪 误 第二节知书、藏书及读书之程序 一、读书宜知书及书之作者 由史志众目以知书之 撰作及流传——目录的作用 由提要以知书之内 容大要——别录体例 明版本以知一书之优劣 由作者以知书之时代意义及价值 二、购藏时宜分书之类别 基本书 工具书 专精 书 博览书 三、读书宜知读一书之程序 由书名作者以知书之 性质 由序跋目录以知一书之大要 由提要论评 以知一书之优劣及价值 翻阅附录附注以明一书 之专博旁通 明训诂 辨章句 考故实 稽旨趣 得精要 第三节 一般读书方法的介绍 一、读书态度之辨正 二、古人读书的方法 闲读 略读 精读 摘读 抄读 校读 点读 朗读 温读 分读 合读 深求读书法 立课程读 三、读书时如何发挥官能功效 第四节 经史子集之研读法 一、经部研读法 明历代经学迁变之大势 读经在 通大义 读经在考圣王之制作 读经宜从传注着 手 专守一经一家,以立根基,然后旁通其他经 其他家 二、史部研读法 读史宜考制度与事实 知豪杰之 谋议 考明治乱兴衰之故 读史宜明时代精神 设身处地与史中人物相化 读史应以地理书、舆 图相配合 纵横联系,由史传入手 旁求侧证, 深入研究 三、子部研读法 读子宜知流别 明各子的异同 讲明各家的迁变 明各子书的精要 四、集部研读法 先读总集 读一家之专业 究文 体之源流而得法式 论篇章之法式 因声求气 附录 梁任公读书次第表 第三章 资料搜集与图书文物利用 第一节资料搜集与引证 一、理证相资的四种关系 二、资料搜集与利用的原则 搜集之资料愈周全, 愈有助于治学 所获资料愈直接,所得结论愈与 事实相接近 所获资料愈正确,所得结果愈接近 正确 对资料之了解愈深刻,愈有助于研究 对 资料愈熟悉,愈有助于研究 三、引证的种类 直接证据 间接证据 内证与外 证 言证 事证 理证 物证 无证据处求证 . 以实验观察,创获证据 第二节 图书资料之搜集与利用 一、图书馆之性质 二、图书馆之利用 一般性图书之利用 期刊之利 用 特藏资料及善本书之利用 微卷之利用 丛 书.之利用 类书之利用 方志之利用 谱牒 笔 记小说 计算机网络之利用 三、图书馆外之资料搜集法 第三节 文物资料的搜集与利用 一、古器物之重要 二、二重证据与治学 三、文物资料述略 甲骨文 金文 石刻 玺印 钱币 陶文 简册 大内档案 第四节资料的登录及管理 一、资料输入之方式 利用原书记录 笔记笔录 卡片记录 计算机建文件 二、卡片的使用 卡片的规格 资料的登录 三、卡片的管理 以四角号码法分类编号 用中国 图书分类法 打洞方式分类法 以一书为单位分 类编号 第五节资料之考证 一、资料的考证 外考证 内考证 二、辨伪与资料考证的关系 由人以考 由书以 考 由时代考辨 由事理礼制以考 由文 章文体以考 三、校勘与资料考证 版本校勘 类书校勘 他书校勘 文物校勘 四、考证资料之态度 附录一 各藏书家有关记载版本之书目要表 附录二 南北朝诸史校注步骤 第四章思维术与治学 第一节构成思想的要素 一、构成思想的要素 本能 记忆 经验 联想 情绪与态度 语言文字 概念 二、思想形成的时期 预备期 潜蕴期 启发期 证验期 三、思维术的发展述略 传统逻辑与治学 数理 论理学与治学 实验论理学与治学 辩证法与 治学 第二节思维术的建立 一、分类 分类的重要 类的种类 分类的法则 二、性质 同一性 常存性 变易性 三、范围 依时空而划定范围 依研究的问题而划 定范围 依所研究之事物而划定范围 四、关系 因果关系 对立关系 涵摄关系 明暗 关系 五、系统 分类清楚 涵盖无余 体用兼备 原委 分明 第三节分析、综合与推论 一、分析 分析之原则——何时——何地——何人 ——何事——为何——如何 二、综合 三、推论 切合事理——辨别同异——众端参详 ——取决理证 第五章治学的基本方法 一、方法的重要 二、国学治学方法述略 第一节批判法 一、j比判法之产生 二、批判法之运用 依据信证 依据标准及原则 具有历史观点 批判主于裁断,以明真实 三、批判与批评 第二节归纳法 一、归纳法之产生 二、归纳法之运用 三、归纳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三节演绎法 一、演绎法之产生 二、演绎法之运用 三、演绎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四节宗派法 一、宗派法之产生 二、宗派法之运用 起源期 兴盛期 衰微期 蜕变期 三、宗派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五节时代法 一、时代法之产生 二、时代法之运用 三、时代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六节 问题法 一、问题法之产生 二、问题法之运用 由发现问题发端 依问题而划 定研究范围 依问题之范围作深入之探讨 求问 题的解决 三、问题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七节 比较法 一、比较法之产生 二、比较法之运用 三、比较法运用时应注意者 第六章学术论文写作 第一节学术论文之体例与写作之基本原则 一、论说文之体要 二、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新 真 简 切 第二节 学术论文写作的程序 一、学术论文之种类 专题论文 综合论文 二、决定题目 三、搜集资料 广取 精取 慎用 四、制定纲要 五、融贯资料 综合资料,确立论点 熟悉资料, 以便引用 分析资料,整理配置 六、文字表达 文体一致 表达真美 文句明确 七、修改润饰 删除繁冗 弥缝缺漏 文字润饰 八、调理音节 第三节学术论文体例之决定 一、命意与组织 提要——导论——正文——结论 二、章法与章段 有统摄 有布置 有条理、有附 丽 有支分脉别而相流通 三、立论与论式 理论坚强周延——证据坚强确实 ——考辨解释明白 四、单式论述与复式论述 第四节 征引与附注附录 一、征引 征引的原则 征引之方式 二、附注 三、附录 附录一 “管子评议”目录 附录二 “禅学与唐宋诗学”目录 第七章工具书的分类介绍 第一节工具书概说 一、工具书的起源及发展 二、工具书的重要和应用 三、工具书的分类介绍 第二节查书的工具书 一、查书目的工具书 二、查丛书的工具书 三、查论文期刊的工具书 四、查文句的工具书 五、查工具书的工具书 第三节 查文字、辞语的工具书 一、查检文字形音义的工具书 二、查辞语辞藻的工具书 三、查虚字的工具书 四、查专门用语的工具书 第四节 查人名、地理、年历的工具书 一、查人名传记的工具书 二、查地理方志的工具书 三、查年历纪元的工具书 第五节查名物制度的工具书 一、查典故的工具书 二、查事物起源的工具书 三、查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附录一 干支表、二十四气表 附录二 岁阴岁阳表 主要参考书目 |